新聞動態(tài)
NEWS INFORMATION
太極文化博大精深,浩若大海,本公司專注于功夫太極,致力于傳播傳統(tǒng)陳式太極造福于大眾,帶給大家養(yǎng)生、防身的功效。本文
化窗口選放經(jīng)本公司鱗選的與上述內(nèi)容相符的傳統(tǒng)太極資訊。若本窗口分享的文章原創(chuàng)作者有異議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,將相應處置。
2020-04-09
整體性。我們的太極思維是從整體入手,不是從局部、個體的事情來入手。就像我們練武術(shù)一樣并不是掌握了這一招那一式,或者學會了這個勁那個勁就可以了,需要我們從整體來把握。
運動性。所謂運動性就是說在“必有事發(fā)”、在實踐過程中我們?nèi)フ莆?,我們在掌握的過程中要是動態(tài)去掌握不是靜止去說。跟我們現(xiàn)在的傳統(tǒng)武術(shù)的拆招、說招是完全不同的,而是在實踐過程中去掌握,用心去致自己的“良知”,這樣這個事物本身就活了。我們現(xiàn)在學習的太極拳的思維看上去是練東方的太極拳,實際上是西方邏輯思維,希望掌握了某種勁力、學習了某種招式、學會了某種技巧就可能一勞永逸。這個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,但實際上事物在變化你想以一概之是絕對辦不到的。中國的太極拳看上去似乎無能為力、似乎無招可用,但是實際上一旦動起來“神”就活了,動起來自然知道該怎么辦。因為“良知”、“良能”我本具足(我本應該知道該如何去做),一旦動起來撇去私欲妄想當下呈現(xiàn)的就是良知良能。所以中國武術(shù)說“拳學之道,妙在一心之用、妙在存乎一心”即是此意,即是當下如何用心、如何去致良知這是拳學的根本。
被動性。所謂被動性就是我們從來不主動地去設想一件事情、或者用主動的找方法去做一件事情,當這件事情來以后我們被動應對,即拳術(shù)中的不得不發(fā)的力量。就是這個事情發(fā)生過,以后有一個“必有事發(fā)”才有當下的良知,我們應對一定是被動式應對,這就是中國武術(shù)太極拳經(jīng)常講的后發(fā)制人。
當下性。就是所有的招式、所有的方法只存在于當下。當下我們對戰(zhàn)完成了,良知致了、良能達到了就結(jié)束了,立刻把它忘掉,絕對沒有一個固定的招式、一個固定的拳叫你去使用,只存在于這個當下。當下是不可復制的,沒有任何兩個當下是能夠完全重復的,在禪宗中我們稱之為即立即掃?!督饎偨?jīng)》中的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就是這個意思。
無限的循環(huán)性。萬物有生有滅(生為陽、滅為陰),在太極能量的作用下共和共存,自生自滅,循環(huán)不已;其萬物的基本存在形式,是無極生有,有極歸無,有無同體,生生不息,循環(huán)不已。就一件事而言,從始到終為一個循環(huán),從太極思維看來,此事的終不僅是完結(jié),同時它是下一個循環(huán)的開始,即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,不會靜止不動。
三維性。即包括時間、空間、人物,之前我們說了太極思維是意境思維,此意境即體現(xiàn)了三維性,意境的變化包含時間、空間和人物的變化。
《易經(jīng)》里有一句話叫做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,說的是很多道理老百姓都懂,甚至時時刻刻都在按照這樣的道理在生活,在做事,就是不知道怎么說清楚這個道理。太極思維,中國人幾千年來有意無意地都在用,卻說不清楚,主要由于太極博大精深,極繁復、極包容,渾然一體,難分條理。
以古代詩詞來說,中國人運用太極思維創(chuàng)造了恢宏燦爛的中國詩詞文化,不僅豐富了想象,提升了認知力,而且在古代缺乏信息媒介的情況下,把詩詞變成了傳播的媒介,潛移默化地將太極思維根植于人們的腦海,對中國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多得的作用。
改革開放以來,我們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(shù)和邏輯思維,同時,丟失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——太極思維;追隨西方的功利主義和唯利是圖,為了逐利不惜破壞環(huán)境,違背天道,肆意破壞生態(tài),已呈現(xiàn)破壞地球生態(tài)平衡之象,所以我們倡導太極思維的回歸,以幫助人們回歸自然,修復生態(tài),將人類社會從危機中扶回正軌。